《床头捉刀人》
一、原文与翻译(请学生对照阅读)
原文: 魏武将见匈奴使,自以形陋,不足雄远国,使崔季珪代,帝自捉刀立床头。既毕,令间谍问曰:“魏王何如?”匈奴使答曰:“魏王雅望非常,然床头捉刀人,此乃英雄也。”魏武闻之,追杀此使。 译文: 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臣,(他)认为自己相貌丑陋,不足以威震远方的国家,就让崔季珪代替自己(接见),(曹操)自己握着刀站在坐榻旁边。接见完毕后,(曹操)派间谍问(匈奴)使臣:“魏王这人怎么样?”匈奴使臣回答说:“魏王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,但是(坐榻)旁边握刀的人,这才是(一个)英雄啊。”曹操听说了(这些话),(立刻)派人追杀了这个使臣。二、基础知识巩固(必做题)
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(注意词性变化): 自以形陋,不足雄远国(以:___________ 雄:___________) 使崔季珪代(使:___________ 代:___________) 帝自捉刀立床头(捉刀:___________ 床头:___________ - 注意“床”的古义) 既毕(既:___________ 毕:___________) 令间谍问曰(间谍:___________) 魏王雅望非常(雅望:___________ 非常:___________) 然床头捉刀人(然:___________) 此乃英雄也(乃:___________) 追杀此使(此:___________)展开剩余80%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或古今异义词,并解释: 床头捉刀人(古义:___________ 今义:___________) 虚词辨析: “此乃英雄也”中的“乃”字,在句中起什么作用?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最准确的一项: A. 于是,就 (表顺承) B. 才 (表条件) C. 是,就是 (表判断) D. 竟然 (表转折) ( ) 答案: _________ 特殊句式识别与翻译: 句式判断: “使崔季珪代” 是一个典型的句,省略了主语和宾语__________。 句式判断与翻译: “此乃英雄也” 是一个典型的句。请准确翻译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三、文意理解与能力提升(选做题 / 课堂讨论)
内容理解: 根据文章内容,回答以下问题: 曹操为什么要让崔季珪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臣?(用自己的话概括) 匈奴使臣对“魏王”(崔季珪)和“捉刀人”(曹操)的评价分别是什么? 曹操听到使臣的评价后做了什么?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?(至少两点) 人物形象分析: 匈奴使臣仅凭观察就断定“捉刀人”(曹操)是英雄,这体现了他什么特点?文章开头写曹操“自以形陋”与结尾他因使者识破而“追杀此使”,在塑造曹操形象上起到了什么作用?(对比/衬托) 开放探究(思辨): 文章结尾的“导读”认为曹操追杀使者是“防患于未然”。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。结合本文和你所了解的曹操(如《观沧海》《龟虽寿》或其它故事),谈谈你对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的看法。(要求:观点明确,结合文本或史实简要分析,言之成理即可)四、延伸积累
成语溯源: 本文产生了成语“捉刀代笔”。请查词典了解其含义:__。现在通常用来形容。练习解析与参考答案
一、原文与翻译
二、基础知识巩固
解释加点词: 以:动词,认为。 雄:动词,称雄,威震。 使:动词,让,命令。 代:动词,代替。 捉刀:动词短语,握着刀。 床头:名词短语,坐榻旁边。(“床”古义指一种坐具)。 既:副词,已经。 毕:动词,完毕,结束。 间谍:名词,秘密侦探消息的人。(这里指曹操派去探听消息的人) 雅望:名词短语,高雅的风采/仪表。 非常:副词短语,不一般,非同寻常。(“非”表否定,“常”指普通、平常。注意与现代汉语“非常”程度副词的区别) 然:连词,然而,但是。 乃:副词,表判断,是,就是。 此:代词,这。 通假字/古今异义: 床头: 古义:坐具(榻)的旁边。 今义:卧具(床)的头部位置。 虚词辨析: ( C ) 答案: C (此乃英雄也 = 这就是英雄啊。“乃”表判断,相当于“是”) 特殊句式: 使崔季珪代: 句式:省略句。 省略成分:省略了主语“魏武/帝”,省略了宾语“之”(代自己,即曹操)。完整句:(魏武)使崔季珪代(之)。 此乃英雄也: 句式:判断句。 标志词:“……乃……也”。 翻译:这个(握刀的人)才是英雄啊! (强调“此”指代“捉刀人”,即曹操)三、文意理解与能力提升
内容理解: 原因: 曹操认为自己相貌丑陋(“形陋”),担心不足以在匈奴使臣面前树立威望、震慑远方的国家(“不足雄远国”)。 评价: 对“魏王”(崔季珪):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(“雅望非常”)。 对“捉刀人”(曹操):这才是真正的英雄(“此乃英雄也”)。 曹操的反应与性格: 反应:立即派人追杀了这位匈奴使臣(“追杀此使”)。 性格特点(至少两点): 多疑/警惕性极高: 使者识破了他的伪装和真实身份(英雄气质),他担心使者回去后对自己不利。 果断/狠辣/为达目的不择手段: 为了消除潜在的威胁(即使使者只是观察力敏锐),毫不犹豫地采取极端措施。 有雄才大略但心胸狭隘(或缺乏安全感): 一方面需要树立威望,另一方面不能容忍别人(尤其是敌人)看穿自己的底细。 人物形象分析: 匈奴使臣特点: 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和敏锐的眼光。他不仅能看到表面(崔季珪的“雅望”),更能透过现象(侍从的站位、握刀的姿势、流露的气质)看本质,识别出真正的英雄(曹操)。 对曹操形象塑造的作用: 对比: 开头曹操“自以形陋”的自我认知(甚至自卑)与结尾被识破英雄本色的真相形成鲜明对比。 衬托: 匈奴使臣超强的观察力(识英雄)侧面衬托出曹操内在英雄气质的强大,即使刻意隐藏(捉刀侍立),也掩盖不住。同时,也反衬出曹操性格中多疑、狠辣的一面(因被识破而杀人)。 欲扬先抑: 先写其“形陋”之短(抑),再借他人之口(使臣)高度赞扬其英雄气质(扬),使人物形象更立体丰满。 开放探究(思辨): (解析:此题无唯一答案,鼓励学生结合文本和知识储备,进行合理分析。以下提供几种视角,供参考) 示例观点1(侧重雄才大略与复杂性): 曹操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。他心怀统一天下的抱负(从《观沧海》《龟虽寿》可见其气魄),善于用人(如让崔季珪代见),其英雄气质连敌国使者都能一眼看穿。但同时,他性格复杂,多疑、狠辣、行事果决甚至残忍(如本文追杀使者),为达目的有时不择手段。他是一个功过鲜明、集英雄与枭雄于一体的人物。 示例观点2(侧重权谋与多疑): 曹操的权谋和警惕性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,但也暴露了他的多疑和狠毒。本文中他因担心使者识破其伪装而痛下杀手,体现了其“宁可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”的极端性格。尽管他有“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的豪情(《龟虽寿》),但过于猜忌和滥杀也让他失去了人心(如后世评价其“奸雄”的一面)。 示例观点3(肯定识人眼光与英雄气质): 本文最打动我的是匈奴使臣对曹操英雄本质的准确判断。这有力地证明了曹操非凡的领袖气质和个人魅力是掩盖不住的。即使他“形陋”,即使他刻意低调(捉刀侍立),真正的英雄气概依然自然流露。这超越了外貌和伪装,是曹操作为一代枭雄最核心的特质。至于追杀使者,是乱世中枭雄自保的无奈与残酷体现。 评分要点: 观点明确(1分);能结合本文内容分析(如英雄气质流露/追杀使者反映的性格)(1分);能联系其他所知史实或文学作品(如诗歌)(1分);论述清晰,逻辑合理(1分)。四、延伸积累
成语溯源: 捉刀代笔: 原指代替别人写文章(由“捉刀”的握刀引申为持笔)。现在通常用来形容代人执笔写作或替人做事。发布于:江苏省红腾网配资-西安股票配资平台-最大的证券公司-炒股配资平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