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死火》写于1925年4月23日,5月4日发表于《语丝》周刊第25期,后收入《野草》文集。这是鲁迅一篇以梦境为题材的散文诗。鲁迅描绘了一个冰冷、荒芜的冰山冰谷,这个环境象征着冷酷、绝望的外部世界,同时也映射出他的内心深处对于现实的感受。
全诗共计23个自然段,可分为三个部分。“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”,构成了全诗描写梦境的基本线索,开启了全诗想象的艺术空间和诗歌描写梦境的意象范畴。
第一部分写“我”发现并得到“死火”。梦中的“我忽然坠在冰谷中”发现了隐匿其中的“死火”。冰谷中的“死火”非有似烈炎腾空、一跃而出的形象,而是通过“冰冷、青白”的冰上的投影而显现的。“死火”虽然处境凄冷、悲凉,但只要有一息尚存,就仍有火光闪耀。
第二部分写“死火”的复活。诗歌的第九节承上启下,承上写我可以近距离地直观死火,“感受其使我的指头焦灼“的”冷气“,又启下写我帮助“死火”,给其温热,并思索走出冰谷的方法,这里就直接开启了文章的结尾——死火跃出冰谷。第十节写死火在我的帮助下重新燃烧。
展开剩余73%第三部分写在反抗绝望中的超越。这一部分中,鲁迅一改上文的叙事主体,将“死火”作为叙述的主体。讴歌了蕴藏在“死火”体内的巨大的热情和力量,“并我都出冰谷口外”。可知“死火”于“我”也是有大裨益、大帮助的,至少使我感受到了力量的支持,精神的慰藉。
总之,通观全诗,诗歌的象征集中表现了三重相辅相成、相对相生的关系,就是冷与热、生与死和人与我的抽象而理性的思考。
虽然说从《死火》开始,鲁迅开始走出绝望,但是鲁迅选择走出绝望,并不是因为他开始相信希望的存在,他甚至不相信绝望,正如他所说的那样,“绝望之为虚妄,正与希望相同。”鲁迅否定了希望与绝望,他的骨子里仍然有着对死亡的深深迷恋,走出来只是他自己的一种选择罢了。鲁迅的思想太过矛盾与深沉,远非我们所能体悟,他的痛苦与纠结。我们也只能浅尝辄止。
那么,鲁迅的《死火》到底要说明什么呢?
对专制统治的不低头和内心的纠缠因为笔法晦涩,措辞含糊,所以很难解读这篇散文诗到底在说什么。其实,要解读这篇散文诗,我们不妨从鲁迅的经历开始。跟他他学医、从文都与拯救民族、改造国民性的宏大主题有关。
他主张“首在立人”“人立而后凡事举”,因为“凡是愚弱的国民,即使体格如何健全,如何茁壮,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”,只有改变国民整体的精神素质,才能真正改变社会现状,改变人们的命运,跳出专制的历史宿命。
于是有了《新生》杂志的创始酝酿,但未及面世便因种种缘由胎死腹中。这使鲁迅深昧未尝经验的无聊,彻悟自己“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”而备受寂寞摧残,以至于逃回古代来“麻醉自己的灵魂”。特殊的经历,特殊的心路历程,造就了鲁迅笔下特殊的意象“火的冰”,也就是“死火”。在《死火》中,鲁迅不仅写出了“死火”存在的环境和形成的原因,还加上了一段“死火”与“我”的对话,并以“梦”的形式进行完整的描述。
说白了,这还是鲁迅的态度,对专制社会的不低头,对专制统治的揭露,鲁迅从来就没有认输,他一生都在批判社会,批判那个剥削、压迫和奴役的社会,民众永远无法翻身,军阀混战,什么大革命,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,有什么用呢?民众不觉醒,就算大革命推翻清王朝,他们怎么选择的呢?还是选择一个强势人物登场来统治社会,新主子取代旧主子,新主子还是延续旧主子的那一套,老调子,唱来唱去,而鲁迅一个人的力量实在单薄,根本无力对抗,所以他很迷茫,很痛惜,也很揪心,甚至绝望,绝望与希望的交织,如同“死火”一般,火终究还在,并没有完全熄灭,只需要一个导火索就能引燃,重燃起来。
本文参考文献:
鲁迅.《野草·死火》
贾小林、喻祖权.孤独者精神的超越——鲁迅《野草·死火》解读
发布于:江苏省红腾网配资-西安股票配资平台-最大的证券公司-炒股配资平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